睡眠債,還得到先好借!
睡眠不足會導致睡眠債的積累,身體需要通過補償來償還。根據研究,過多或過少的睡眠都會造成睡眠債(Webb and Agnew, 1975)。長期積累的睡眠債可能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免疫功能降低的風險。本文將探討如何處理睡眠債,並提供睡眠改善建議,以幫助大家獲得更好的睡眠質量。
巴黎奧運:運動員如何保持動力,邁向榮耀之路
2024年巴黎奧運會圓滿結束,香港運動員在這場體壇盛事中展現了非凡的實力,在四個項目中獲得兩枚金牌和兩枚銅牌。這是香港首次在同一屆奧運會上獲得多枚金牌,充分展現了運動員們的努力與奉獻精神。香港代表團在參賽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37位,創造了歷史最佳成績。每一位香港運動員都全力以赴,在奧運舞台上發揮了最大的潛力。他們面對長期高強度訓練所帶來的巨大挑戰,日復一日的艱苦鍛煉不僅需要挑戰體能極限,更要經受嚴峻的意志力考驗。在這漫長的備戰過程中,如何持續保持動力成為運動員們必須克服的一大難題。
與壓力共存?運動員的心理難關
在奧運如此高水平競技舞台上,運動員面臨巨大的壓力和焦慮。運動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壓力可以提高表現,但過度壓力會影響運動員的健康和成績。為心理健康着想而退出多項比賽。因此,掌握有效的放鬆技巧,如深呼吸等,對運動員至關重要。通過這些方法,運動員可以更好地管理壓力,保持最佳狀態,追求卓越表現。
夜不能寐:探討失眠影響及打破失眠循環
睡眠是身心健康的基石,對維持整體健康和生活品質至關重要。失眠,即難以入睡、維持睡眠或過早醒來醒來後卻仍然感到疲憊的問題。在香港日益嚴重。從2011年的40%上升至2020年的近70%,不僅影響生活質量,還可能導致嚴重健康問題。本文將探討失眠的原因、影響及改善方法,望能助大家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 從而維持整體健康和生活品質。
奧運運動員告訴你培養良好睡眠習慣及質素的重要性
睡眠與健康息息相關。有不少研究指出,一個人的睡眠時間會影響身體和心理各方面的發展。對運動員而言,睡眠亦是極爲重要的一環。2022 北京冬季奧運自由式滑雪金牌得主谷愛凌曾分享過自己在做運動時的 “秘密武器“ 就是睡眠。她透露自己自童年起每天至少會睡10個小時。她認爲睡眠有助於大腦和身體的生長,亦幫助她在睡夢中鞏固自己當天所學習到的知識。2020 東京奧運銀牌得主,2024 巴黎奧運銅牌得主,香港游泳代表何詩蓓亦深知睡眠的重要性。她的隊友曾分享何詩蓓會每天大約11點睡覺,以確保自己有充足的休息,應付第二天的學習和訓練,可見睡眠與運動員的表現密不可分。因此,本文將會詳細探討睡眠對運動員的身體,認知能力以及心理方面的影響,并會附上改善睡眠質素及習慣的小方法。
奧運金牌劍擊運動員的大腦奧秘: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巴黎奧運會熱潮席捲全球,港隊在這場體壇盛事中大展身手,振奮人心!「微笑劍后」江旻憓一劍驚人,為港隊摘下歷史性第三面金牌,「少年劍神」張家朗成功衛冕花劍金牌,「香港女飛魚」何詩蓓也憑堅韌意志和精湛技藝勇奪一銅。香港運動員在高壓環境下展現出卓越表現, 這與他們的大腦功密有着密切相關。本文將探討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對運動員大腦結構 (brain structure)和四肢協調(limb coordination) 的影響,了解運動員技術精進的原因,並從中獲得啟示,助力成功!
運動員面對逆境時的心理質素:韌性(Resilience)
韌性是指一個人在面對逆境、壓力或創傷時,能夠成功適應和恢復的能力。以「微笑劍后」江旻憓在巴黎奧運劍擊總決賽的表現為例,她一度落後1:7。面對如此大的分差,江旻憓並沒有氣餒或放棄。她利用休息時間喝水、換劍,並調整心態。在OT階段她最終以13:12轉勝,展現了強大的韌性。韌性理論(Resilience Theory)強調,重要的不是逆境的本質,而是如何應對逆境。這個理論的核心在於如何在困難情況下仍然堅持自己的目標。透過本文,我們將解釋運動員如何在逆境中發揮出最佳表現,以及從他們的經驗中可以學習到的東西。
「繼續躺在床上就能入睡?」— 打破失眠迷思
當夜深人靜時,你是否也曾經輾轉反側,苦苦追求一夜好眠?許多人認為,持續躺在床上,不斷努力入睡是對抗失眠的最佳策略。這種方法看似合理,畢竟,不就是多待一會兒會有更多機會睡著嗎?然而,真相可能恰恰相反。
A biggest trap on Internet : Fake news
Recently, a news article claiming the death of King Charles has brought attention to the topic of fake news. Owing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globalization of social media platforms, social media has become a major source for millions of global users to obtain news. Meanwhile, fake news has also increasingly appeared on different media platforms. There was a study found that over 120000 fake news were generated on Twitter between 2006 to 2017 and the spread of fake news was six times faster than accurate content. Even though the news are false, why are many people still easily fooled by them? How can we “fact check” the news to ensure the information we receive is true?
社交媒體斷線事件喚醒對FOMO的反思,心理學家提供應對措施
2024年3月5日Meta 3旗下的Instagram、Facebook和Threads死機,不少人因此驚惶失措,而FOMO #fearofmissingout 再次成為國際焦點。這次事件不僅干擾了數百萬用戶的日常生活,也讓人們重新思考自己對社交媒體的依賴程度。FOMO 中文翻譯成錯失恐懼或資訊遺漏恐懼感 (fear of missing out),指人們害怕自己會錯失新奇好笑的流行資訊,而經常保持在線狀態,以持續與朋友或他人的聯繫,否則便會感到不安及緊張。
Buy Low Sell High, 講就易, 做就難!
你有買賣過股票嗎?如果你現在持有一支股票,在過去半年已經跌了百分之五十。 你會選擇等待它回升,還是止蝕,然後再去尋找其他的投資機會?全球最大的避險基金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創辦人達里歐(Ray Dalio) 經常提及,當一支股票下跌百分之五十的時候,它的價格需要上升一倍才能回到本來的價值。有趣的是, 大部分的人在投資的時候卻會因為一些認知偏差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投資決定。我們今天就一起以行為金融學(Behavioural Finance)探討這些心理偏差吧!
震怒香港七百萬人的「美斯事件」— 從心理學角度思考香港集體性失望情緒
不但是香港足球迷、不少香港人近期遭遇了一次集體的巨大失望——訂價高昂、氣氛炒熱、主辦方和球會國際邁阿密的宣傳造勢、媒體的密密報導、香港政府的積極參與連特首李家超都親身到場、不少明星名人包括梁朝偉也到達球場、可是⋯⋯可是美斯沒有落場踢⋯⋯ 常言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除了現場出現噓聲及高呼世紀騙局,後來到現在的責權討論、記者會、 社交媒體的廣泛討論、資助(被)撤銷、消委會和海關接獲多項舉報和投訴、甚至網上有影片踢倒美斯展板等的現況出現。可想而知,香港人憤怒了,怒成了「水魚之都」。香港心理學家嘗試以心理學的角度談討一下是次美斯「射波」事件。
慢悠的美學:城市中悠然自得的快樂
由進入𨋢門,直到關門那刻,布里斯班升降機內的那個閂門掣,仍然一「層」不染。每層住戶即使再趕急,亦沒有看到他們會快速趕緊按下它連續兩三次。大多數人,都只是默默地等待,靜靜地讓𨋢門自動關上。試過有一次,我入𨋢後,身體自然反應想按下了那個閂門掣,隨即被幾個澳洲人打量著。我瞬間臉頰發紅,好像一個頑皮的小孩,做了壞事後想要馬上逃避。後來把這個故事分享給友人,才知道原來在澳洲的文化,這個小小的「㩒𨋢」舉動,原來在當地人的眼中,輕則可以被視為沒有耐性,嚴重的甚至可能認為沒有禮貌,不歡迎後來想入𨋢的人。這個行為跟在香港「浪費別人寶貴的時間」的觀念大相逕庭。
Investing in Mental Capital, Resulting in Business Success
In the dynamic world of business,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s is key to achieving success. While physical resources and financial capital have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crucial, there’s another form of capital that is often overlooked – Mental Capital. As a scientist-practitioner Counselling Psychologist and a Director of a company, I have been researching and witnessing the immerse value of Mental Capital and Wellness in the workplace, and how they play a pivotal role in driving employee performance and organisational success.
應該管理情緒?還是被情緒管理?
「曾經有一段真摯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我卻沒有珍惜,直到失去才追悔莫及。」熟悉的電影對白,有沒有勾起大家對於過去的回憶?有些人會因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衝動地做了一些難以挽回的事情,破壞了很重視的關係;有些人卻相反,過份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感覺,而錯過一些事情,後悔莫及。
現今的全人教育,有必要加上情緒課嗎?
香港的中學文憑試制度爲學生帶來的壓力向來不低,根據調查,近五成的學生壓力指數屬偏高水平。可惜正如【點解學校無教過情緒科】一書的書名所問,學校對於學生的情緒教育從來都不足,加上普羅大眾對於情緒問題的污名化,學生對於自己的精神健康往往難以啟齒,作爲一個香港的學生,得到的情緒支援一直是杯水車薪,難以有效解決情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