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ny Logo Circular Text Transparent

PsyTimeHK
香港心理間

Weiner’s Attribution Theory 韋納的歸因理論

韋納的歸因理論

定義
韋納的歸因理論(Weiner’s Attribution Theory)是由社會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ernard Weiner)提出的一種理論,用來解釋人們如何解釋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和結果的原因。歸因是指個體對事件或行為的因果解釋。韋納的理論側重於個體如何為成功或失敗等結果進行歸因,並提出了三個主要的歸因維度:內外在性、穩定性和可控性。這些歸因會影響個體的情緒反應和後續行為。

主要歸因維度

  1. 內外在性(Locus of Control)
  • 內在歸因:當個體將結果歸因於內部因素時,如自己的能力、努力、性格或決策,這被稱為內在歸因。例如,學生認為他通過考試是因為自己努力學習。
  • 外在歸因:當個體將結果歸因於外部因素時,如運氣、他人的幫助、任務難度或環境,這被稱為外在歸因。例如,學生認為自己未能通過考試是因為題目過於困難。
  1. 穩定性(Stability)
  • 穩定歸因:穩定歸因指的是個體認為某一原因在未來是穩定的或不變的。例如,一個人認為自己擁有的才能是穩定且長期不變的。
  • 不穩定歸因:不穩定歸因則是個體認為某一原因可能會隨時間改變,例如運氣或當時的狀況。
  1. 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 可控歸因:當個體認為結果的原因是可以控制的,比如自己的努力或準備時間,這是一種可控歸因。
  • 不可控歸因:當個體認為結果的原因是不可控的,如天氣或他人的行為,這是一種不可控歸因。

影響
韋納的歸因理論強調,個體對行為結果的解釋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不同的歸因方式會影響個體的自信心、動機和情緒反應。例如,如果個體將失敗歸因於不穩定的內在因素(如努力不足),他們可能會更有動力去改進並在未來取得成功;而如果將失敗歸因於穩定的內在因素(如能力不足),個體可能會感到無助,並因此喪失努力的動機。

應用

  1. 教育心理學
  • 學生的學業表現:韋納的歸因理論在教育領域被廣泛應用,用於解釋學生對成功和失敗的反應。例如,成功歸因於內在努力會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促使他們在未來繼續努力;相反,如果將失敗歸因於穩定的內在因素(如智力不足),學生可能會變得沮喪並喪失學習動機。
  1. 工作和職業
  • 員工的工作表現:在工作環境中,員工可能會根據他們對成功和失敗的歸因來調整其工作動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可控、內在的歸因)會促使員工對工作更加投入,而將失敗歸因於外部因素則可能會導致員工缺乏進取心。
  1. 臨床心理學
  • 抑鬱與無助感:韋納的理論對抑鬱症和習得性無助感的理解也有應用。當個體反覆將負面結果歸因於穩定且不可控的內在因素(如「我就是不夠好」),這可能導致無助感和抑鬱情緒。
  1. 運動心理學
  • 運動員的表現:運動心理學中也應用韋納的歸因理論來理解運動員的表現反應。如果運動員將失敗歸因於外部不可控因素(如裁判不公),他們可能會保持自信;但如果將失敗歸因於自身無法改變的內在因素,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信心和未來表現。

例子

  • 學業成功:一名學生考試成績優異,並將其歸因於自己的努力學習(內在、可控、不穩定的歸因),因此他對未來的學習充滿信心,並相信自己只要繼續努力就能保持好成績。
  • 職業失敗:一名員工未能完成工作任務,他將失敗歸因於外部的環境因素(如公司資源不足或市場環境差),這是一種外在、不可控的歸因,這可能導致他未來的工作動力減少,因為他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結果。
  • 運動比賽失利:一名運動員在比賽中失敗,並將失敗歸因於對手的強大實力(外在、穩定的歸因),這可能使他相信未來比賽中結果不會改變,從而喪失努力的動機。

心理學影響
韋納的歸因理論對社會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在動機和情緒的研究中。該理論揭示了個體對成功與失敗的解釋方式如何影響其行為、情感和後續努力,並強調了歸因方式對心理健康和學習動機的潛在影響。這一理論還促使心理學家在教育和治療環境中強調正確的歸因方式,幫助個體形成更積極的自我效能感。

局限性

  1. 文化差異:韋納的歸因理論主要基於西方文化背景,其他文化,特別是集體主義文化中,歸因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集體主義文化中的人可能會更多地強調外在的因素或群體的影響。
  2. 情境因素:個體的歸因方式並非總是穩定不變的,可能會隨著情境和時間的變化而改變。不同的情境可能導致同一個人對同樣的結果做出不同的歸因。
  3. 多元歸因:有時候,個體可能會將成功或失敗歸因於多個因素的結合,而不僅僅是單一因素。這種多元歸因可能會使歸因過程更為複雜,超出了理論的範疇。

Reference:

Weiner, B. (1972). Attribution theory,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2(2), 203-215.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