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士-蘭格情緒理論
定義: 詹姆士-蘭格情緒理論是一種情緒理論,提出情緒是由生理反應引發的。這一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和丹麥心理學家卡爾·蘭格(Carl Lange)在19世紀末期獨立提出。根據這一理論,情緒體驗是對生理反應的認知解釋。
核心概念:
- 生理反應先於情緒:詹姆士-蘭格理論認為,當個體遇到刺激時,首先產生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出汗或肌肉緊張,然後大腦對這些生理變化進行解釋,從而產生情緒體驗。
- 情緒體驗的主觀性:情緒體驗是主觀對生理反應的感知和解釋。例如,當看到一隻獅子時,身體可能會產生顫抖和心跳加速,個體根據這些生理變化感知到害怕。
理論公式:
情緒 = 生理反應 + 認知解釋
情緒 = 生理變化 + 大腦解釋
應用:
- 心理治療:詹姆士-蘭格理論強調了生理反應在情緒體驗中的重要性,這對於理解和治療情緒障礙(如焦慮症和恐懼症)具有啟示作用。治療可能側重於管理和調節生理反應,如放鬆訓練和呼吸控制。
- 情緒研究:詹姆士-蘭格理論為情緒研究提供了重要框架,強調生理指標在情緒測量中的作用,推動了情緒生理學的發展。
- 健康心理學:理解生理反應和情緒之間的關係對於健康心理學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改善心身健康,如管理壓力和預防心血管疾病。
例子:
- 公共演講:當一個人在公開場合發表演講時,可能會感到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和聲音顫抖。詹姆士-蘭格理論認為,這些生理反應是先發生的,個體根據這些反應感知到緊張或焦慮。
- 遇到危險: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時(如遇到蛇),身體會立即產生生理反應(如逃跑或肌肉緊張),隨後個體根據這些生理變化感知到恐懼。
Reference:
Cannon, W. B. (1927). The 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and an alternative theor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39(1/4), 10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