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ny Logo Circular Text Transparent

PsyTimeHK
香港心理間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敵意歸因偏誤

敵意歸因偏誤

定義
敵意歸因偏誤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是指個體在解釋他人行為時,傾向於將他人的模棱兩可或無害行為解釋為具有敵意或惡意的行為。這種認知偏差特別常見於那些容易表現出攻擊性行為的人,他們會過度解讀他人行為中的敵對意圖,從而增加了自身的攻擊性反應。

特徵

  1. 歸因偏差:敵意歸因偏誤是指個體在解釋他人行為時,系統性地傾向於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敵意,即使這些行為可能是偶然或無意的。
  2. 模棱兩可情境:這種偏誤特別容易在模棱兩可的情境下出現,即當他人的行為缺乏明確的意圖表達時,個體更容易將其解釋為惡意行為。
  3. 攻擊性反應:由於對他人行為的錯誤解讀,個體可能會因此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反應,無論是在言語上還是行為上,從而引發衝突。
  4. 情感易激性:這種偏誤通常與情感易激性(如易怒、焦慮)相關,這些情感因素使個體更容易感知威脅,並作出過度反應。

應用

  1. 攻擊性行為研究:敵意歸因偏誤常用於解釋攻擊性行為的發展。研究表明,這種偏誤可能是導致某些人經常卷入衝突或暴力事件的重要原因。
  2. 青少年發展:在兒童和青少年發展研究中,敵意歸因偏誤被認為是導致青少年不良社交行為、校園欺凌和反社會行為的重要心理因素。
  3. 家庭和親密關係中的衝突:敵意歸因偏誤也適用於解釋親密關係中的衝突。例如,當一方將伴侶的無意行為解釋為惡意攻擊,這會導致關係中的摩擦和衝突升級。
  4. 治療和干預:在攻擊性行為的干預和治療中,識別並修正敵意歸因偏誤是一個重要目標。通過改變個體的認知方式,減少他們對他人行為的誤讀,可以有效降低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例子

  • 校園衝突:一名學生在走廊上不小心被另一名學生撞了一下,感到對方是故意的,並因此做出敵對反應,最終導致衝突升級。
  • 家庭爭吵:一位丈夫回家後發現妻子沒有做晚餐,認為她是故意不關心他的需求,因而對她表現出不滿和攻擊性行為,儘管她實際上只是因為工作忙碌而忘記了。
  • 道路憤怒:一位駕駛員在道路上因其他駕駛員的換道行為而感到被冒犯,認為對方故意切入車道並試圖冒犯他,因而表現出極端的道路憤怒。

心理學影響
敵意歸因偏誤對心理學研究,特別是攻擊性行為和衝突解決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這種偏誤表明,個體的認知方式如何影響他們對社會情境的反應,並展示了認知扭曲在日常人際交往中的潛在危害。通過識別和糾正這些扭曲,心理學家能夠更好地干預和預防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局限性

  1. 個體差異:並非所有人都會表現出敵意歸因偏誤,這種偏誤與個體的性格特徵、情感調節能力和早期經歷密切相關,因此在解釋攻擊性行為時需要考慮個體差異。
  2. 文化影響:不同文化對社交行為的期望和解釋可能會影響敵意歸因偏誤的表現,跨文化研究中需要考慮這一點。
  3. 環境因素:環境中的壓力源和人際關係的緊張度也可能加劇敵意歸因偏誤,因此在研究或治療中需要綜合考慮情境因素。

Reference:

Martinelli, A., Ackermann, K., Bernhard, A., Freitag, C. M., & Schwenck, C. (2018).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agg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influence of aggression subtype and gender.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39, 25-32.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