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ny Logo Circular Text Transparent

PsyTimeHK
香港心理間

Freud’s Model of Bereavement 弗洛伊德的喪親模型

弗洛伊德的喪親模型

定義
弗洛伊德的喪親模型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理論,主要探討個體在面對親人去世或重大喪失時的情感過程。該理論強調了哀傷和哀悼的過程是個體與已逝親人之間情感聯繫的分離過程,並且這一過程可能會導致深層次的心理影響,如憂鬱和失落感。

特徵

  1. 哀悼(Mourning):弗洛伊德將哀悼視為個體逐漸與逝者分離的過程,這是一種必須經歷的心理重建,幫助個體接受失去的現實。
  2. 內化與分離:喪親過程中的情感聯繫會被內化,個體通過痛苦的過程逐漸與逝者的依附關係分離,並重新建立內在的自我平衡。
  3. 憂鬱(Melancholia):當哀悼過程無法順利進行時,弗洛伊德認為可能會轉化為憂鬱症(即深層次的抑鬱),這是一種病理性哀悼,個體無法接受失去,並陷入極度的失落和內疚之中。
  4. 失落感:弗洛伊德指出,喪親可能會導致個體的身份危機,因為親密關係的失去意味著與自我認同的部分失聯。

應用

  1. 心理治療:弗洛伊德的喪親理論在心理治療中被應用於理解患者的哀悼過程,尤其是那些無法從喪失中恢復的個體。心理治療師可以幫助患者識別未完成的哀悼過程,並逐步處理痛苦情感。
  2. 憂鬱症治療:弗洛伊德認為未完成的哀悼過程可能導致憂鬱症,這一觀點為現代精神分析治療提供了理論基礎,用於治療與喪失相關的抑鬱症患者。
  3. 失落與重建:在心理治療中,治療師可以幫助喪親者通過哀悼過程,逐步接受失去並重建自我認同和生活結構。

例子

  • 失去伴侶:一位失去伴侶的個體可能會陷入深深的悲傷中,無法與過去的情感聯繫分離,進而陷入憂鬱症,這反映了弗洛伊德所描述的病理性哀悼。
  • 內化情感:一位失去父母的個體通過哀悼過程逐漸內化對已故父母的情感,並在經歷了痛苦後,開始重新建立與其他人或事物的情感聯繫。

心理學影響
弗洛伊德的喪親模型在心理學中強調了哀悼過程的重要性,並揭示了個體在面對喪失時所經歷的深層次心理挑戰。這一理論強調了哀悼過程中的情感內化與分離,以及未完成的哀悼如何轉化為憂鬱症。這一理論對於現代心理治療特別是精神分析治療有著深遠的影響,並成為理解喪失與哀悼的核心概念之一。

局限性

  1. 病理化風險:弗洛伊德的模型可能過於強調病理性哀悼,並將未完成哀悼過程視為憂鬱症的一種形式,這可能忽視了正常哀悼的多樣性。
  2. 文化差異:不同文化對喪親和哀悼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弗洛伊德的理論未必適用於所有文化背景。
  3. 個體差異:每個人的哀悼過程可能因其人格特質、生活經驗和社會支持系統而有所不同,弗洛伊德的模型未必能全面覆蓋所有人的喪親經歷。

Reference:

Shapiro, E. R. (1996). Grief in Freud’s life: reconceptualizing bereavement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13(4), 547.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