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ny Logo Circular Text Transparent

PsyTimeHK
香港心理間

PSYTIMES
香港心理間電子報

「繼續躺在床上就能入睡?」— 打破失眠迷思

當夜深人靜時,你是否也曾經輾轉反側,苦苦追求一夜好眠?許多人認為,持續躺在床上,不斷努力入睡是對抗失眠的最佳策略。這種方法看似合理,畢竟,不就是多待一會兒會有更多機會睡著嗎?然而,真相可能恰恰相反。

你也想解決失眠問題嗎?

失眠心理諮詢可以幫助你

當失眠纏身,床似乎成為了一個難以逃脫的囚牢。許多人認為,「繼續躺在床上就能入睡」這種看似合理的想法,實際上可能適得其反,不僅無助於改善睡眠,反而可能加劇失眠的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這背後的心理學和科學原理,透過實證研究,介紹一些有效的睡眠策略,幫助你重新找回夜晚的寧靜與安眠。

心理學與科學的解析:

  1. 條件性喚醒 (Conditioned Arousal)

    行為心理學中有一現象稱為「條件反射」/「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若你經常在床上翻來覆去,焦慮地試圖入睡,你的大腦可能會將「床」與「壓力」及「失眠」聯繫起來,而不是與「放鬆」和「睡眠」。這種負面循環會讓你每次上床時都可能感受到焦慮,反而更難入睡。《臨床睡眠醫學期刊》中有研究指出,床上時間過長而未能睡眠的人,往往會遇到長期的睡眠困難。

  2. 睡眠限制療法(Sleeping Restriction Therapy)

    睡眠限制療法是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BT-I)中的一種有效方法。這種方法限制你在床上的時間,使其更接近你的實際睡眠時間,從而提高睡眠效率。《睡眠醫學評論》中有研究指出,此方法不但可以顯著改善睡眠質量,縮短入睡時間,並減少夜間覺醒次數。

  3. 刺激控制指導(Stimulus Control Instructions)

    刺激控制指導是CBT-I中的另一技術,旨在對抗條件性覺醒的影響。《美國精神醫學期刊》中的研究建議,只有當感到困倦時才上床,如果20分鐘內無法入睡,就應該離開床,等到再次感到困倦時才回到床上。這有助於加強床與睡眠的關聯,減少對床的焦慮感。

  4. 拼命入睡的心理影響

    心理學研究顯示,當你不困倦卻強迫自己嘗試入睡時,可能會感受到焦慮和壓力,這對睡眠極為不利。《行為研究與治療》中的研究亦指出,努力入睡會增加睡前的認知和生理喚醒狀態,從而加劇失眠症狀。這種情況在華人社會尤為常見,特別是生活節奏快速、壓力大的地區如香港。

自我管理失眠的實用方法

那麼我們又可以如何處理失眠狀態呢?以下是一些自我管理失眠的實用方法。

為了打破這種條件反射並改善睡眠質量,我們需要注意到自己的睡眠衛生情況,並因而作出適當調整。

1. 限制床的用途:

保持床是一個專用於睡眠和親密行為的地方。避免在床上進行工作、用餐或觀看電視等活動,以免削弱床與睡眠的心理聯繫。

2. 床上規則:

如果你躺在床上超過20分鐘仍然無法入睡,不妨起身進行一些放鬆活動,如閱讀或聆聽輕柔音樂。等到真正感到疲憊時再回到床上。

3. 規律的睡眠時間:

力求每天保持固定的睡眠和起床時間,周末也不例外。這有助於調整你的生物鐘,讓睡眠更加規律。

4. 創建睡前放鬆儀式:

在睡前進行一系列放鬆活動,比如泡個熱水澡、做深呼吸練習或輕柔的拉伸運動,這有助於讓身體和大腦進入睡眠模式。

5. 避免咖啡因和重餐:

睡前六小時內避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和進食過量,因為咖啡因阻斷了腦中一種名為腺苷的化學物質的作用。腺苷在長時間清醒後累積,通常會增加睡意,而咖啡因的作用則是阻斷腺苷的影響,抑制我們感到睡意的效果。這都會擾亂你的睡眠時間和質素。

6. 心理情緒調控:接受自己的情緒

  • 情緒調節是指一個人管理和回應在不同情境中經歷的情緒的能力。對於失眠管理而言,學會接受而不是壓抑或逃避情緒尤為重要。
    • 練習正念:正念練習幫助我們留在當下,觀察自己的情緒而不加評判。這可以通過正念冥想實現,例如專注於呼吸或身體感覺,學習觀察情緒的起伏而不立即對其做出反應。
    • 情緒日記:定期記錄情緒狀態和觸發因素可以幫助個人更好地了解和接受自己的情緒模式。這種自我反思有助於識別那些可能導致失眠的情緒困擾。
    • 自我關懷:練習對自己的挑戰和失敗表現出同情和理解,就如對待一位好友一樣。這可以通過自我慰藉和積極的自我對話來實現,從而減少自我批評的聲音。

掌握以上的技巧,並且持之以恆,能一步步改善你的睡眠衛生,不僅能更有效地管理失眠相關的情緒和壓力,還能提升你的整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如果你已經嘗試過多種方式都只是治標不治本,邀請你與心理學家研究一下可能導致你失眠的心理因素,找到對症下藥的解決方案。讓我們一起走向一個更健康、更寧靜的夜晚。

Reference:

Bootzin, R. R. (1972). A stimulus control treatment for insomnia.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95-396.

Glovinsky, P. B., & Spielman, A. J. (1991). Sleep restriction therapy. In P. Hauri (Ed.), Case studies in insomnia (pp. 49-63). Plenum Press.

Sharma MP, Andrade C.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for insomnia: Theory and practice. Indian J Psychiatry. 2012 Oct;54(4):359-66. doi: 10.4103/0019-5545.104825. PMID: 23372241; PMCID: PMC3554970.

想知道更多關於心理學各專業的知識,以及從中慢慢改變起來?
請分享及讚好,歡迎大家IG DM我們,告訴我們你想知道的資訊。


或瀏覽 https://psytimehk.com
Email: contact@psytimehk.com
Whatsapp DM: 62745770(個人查詢); 68977643 (機構查詢)
Apple/Spotify podcast: PSY時間丨心理港播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Pinterest

PSYTIMES

屬於香港人的心理學電子報

閱讀其他文章

Scroll to Top

or submit your inquiry be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