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9年香港青年智庫MWYO的調查顯示,近半數15至24歲的中學及大專學生因擔心在社交上落後而感到焦慮。調查收集了2,040份問卷,評估了學生的「幸福感」,其中FOMO是重要的量度指標。調查訪問了中學生對10個語句的認同程度,平均有45.3%的學生表示這些語句符合他們的情況。當中三項最多學生認同的語句為:
「聽得懂朋友笑話的笑點很重要」(65.7%)、
「玩得開心時,在網上分享細節很重要」(64%)、
「度假時,會繼續關注朋友在做什麼」(57.3%)。
這些結果反映著青少年對社交連結的高度重視,以及對於被排除在外感到擔憂,而女學生比男學生更容易感受到FOMO的壓力。
輔導心理學家指出,人類在與其他人連結在一起時,腦部會分泌出催產素(Oxytocin),與社交、身體接觸、性與愛、看見可愛的貓貓狗狗BB仔時類似,都會使我們感到快樂。手機社交平台等的演算法,亦巧妙地令我們持續關注下去,不但方便快捷,亦有滿滿的多巴胺衝擊。我們很自然便會機不離手,就算離開了一陣子,亦會很快從其他事情中抽身出來去用手機,沉迷IG及其他平台。
在機不離手的時代,我們更需要有意識地運用手機和社交媒體,做好時間管理,因為手機實在是太容易令人上癮了!這種過度依賴會對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輔導心理學家邀請讀者嘗試以下簡易又實用的策略減少FOMO對生活的負面影響:
1. 手機輔助 SN
i) Screen Time 螢幕使用:從意識開始,打開螢幕使用時間,記錄低及留意著自己的使用使間和分配。
ii) Notification 通知功能:關掉不必要應用程式的通知功能。
2. 行動實踐 MR.BD
i) Mindfulness/ meditation 靜觀練習:透過靜觀、瑜伽等正念活動來提升對當下的專注,減少對於虛擬世界的過度關注。
ii) Replacement 取而代之:多參與現實生活中的活動,如運動、閱讀或學習新技能,從而轉移部分對於社交媒體的焦點。
iii) Boundary setting 定立規矩:規劃每日不使用社交媒體的特定時段,例如用餐或伴侶優質時間(Quality time)。
iv) Dopamine Detox 多巴胺排毒:設定一段較長時間如12小時,完全不使用社交媒體,以幫助減少對其的依賴感。
3. 心理配合 CS
i) Counselling 輔導服務:透過專業輔導和心理支援服務,運用心理治療中不同的方法處理FOMO或手機成癮的狀態,如認知行動治療(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動機式訪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意義療法(Logotherapy)等。
若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已有長時間將自己大部分時間都放在社交媒體上(亦不是工作原因),長期感到需要或使用著社交媒體,易因其他人的看法而感到害怕或焦慮,鼓勵直接尋求專業協助或轉介,如輔導心理學家、臨床心理學家、社工等。
ii) Self-talk 自我對話:透過自我對話和指示,提醒自己會否投放過多時間只在更新和留意他人的日常動態,調整期望值,反問自己如何能更有效管理時間。
行為習慣的改變的確是知易行難。至少從自我覺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螢幕使用時間太長了,特別是努力在學中的學生或想改變現況賺多點錢或充實生活的成年人們。從小小的習慣改變,每天多一點,不但能改善情緒,更能增強自我效能感和日常信心表現。從今天起,成為手機的主人吧。
部分資料來源:
https://www.mwyo.org/tc/future_hk_research_details.php?id=31&page=3
想知道更多關於心理學各專業的知識,以及從中慢慢改變起來?
請分享及讚好,歡迎大家IG DM我們,告訴我們你想知道的資訊。
或瀏覽 https://psytimehk.com
Email: contact@psytimehk.com
Whatsapp DM: 62745770(個人查詢); 68977643 (機構查詢)
Apple/Spotify podcast: PSY時間丨心理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