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ny Logo Circular Text Transparent

PsyTimeHK
香港心理間

Goal Setting 目標設置

目標設置

【定義】目標設置 (Goal Setting) 是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確立特定的目標,以引導行為、提升動機並促進任務完成的過程。透過有效的目標設置,人們能夠有明確及清晰的方向努力,並有助提升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概念起源】目標設置 (Goal Setting) 的概念是由 Locke 於 1968 年提出。Locke 的研究旨在探討有意識的目標與意圖如何影響任務表現,而這一議題在當時的心理學研究中長期被忽視。Locke 整合現有研究並發現,目標與意圖是誘因(如金錢、時間限制、結果回饋)影響任務表現的中介因素(mediator)See Canva。
此外,研究結果強調,任何完整的動機理論都必須考慮個體的有意識目標設定,以更準確地解釋行為表現的背後機制。

【詳細理論】
目標設置的原則:

  • 清晰性:目標應該清晰且明確。
  • 挑戰性:目標應該具有挑戰性,但也要可實現。
  • 承諾:對自己設定的目標保持承諾。
  • 反饋:定期的進展反饋是至關重要的。
  • 任務複雜度:在設定目標時應考慮任務的複雜性。

影響目標完成度的因素:
中介作用 Mediators

  • 相關策略 (Relevant strategies): 目標能夠激勵人們使用現有的策略來達成目標,或者發現新的策略 (Seijts & Latham, 2005; Winters & Latham, 1996)。
  • 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 自我設定的目標和自我效能能夠在其他動機因素的影響下調節表現結果,如指定目標、反饋、人格、獎勳、工作設計和領導等因素。

調節作用 Moderators

  • 反饋 (Feedback): 反饋對目標效果至關重要,因為它能讓人追蹤進度,調整努力和策略以達成目標。目標和反饋一起能比單獨的目標或反饋更有效地提高表現。
  • 承諾 (Commitment): 若自己對目標缺乏承諾,目標將無法影響其行為。承諾對達成高難度的目標尤為重要,因為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堅持來克服不可避免的挫折。承諾亦受到價值觀、自我效能等因素的影響。
  • 能力 (Ability): 包括知識或技能。若人們不知道如何達成目標,他們將無法達成目標。這是動機與認知共同作用的例子。
  • 情境因素 (Situational factors): 環境因素和支持程度會影響目標與表現之間的關係,可能促進或阻礙目標導向行動的實施。

【額外資料:目標設置常用方法】

SMART 原則
SMART 原則是一種廣泛使用的目標設置方法。其例子如下:
「目標:我想變得更健康。」
S(Specific,具體):我要透過慢跑來增強心肺功能。
M(Measurable,可衡量):我希望每週跑步三次,每次至少 30 分鐘。
A(Achievable,可達成):我目前有空閒時間,每週安排三次跑步是可行的。
R(Relevant,相關性):我希望改善健康狀況,跑步是有效提升心肺與體能的方式。
T(Time-bound,有時限):我要持續這個計劃至少三個月,並在三個月後評估成果。

References:

Locke, E. A. (1968). Toward a theory of task motivation and incentiv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3(2), 157–189. https://doi.org/10.1016/0030-5073(68)90004-4

Locke, E. A., & Latham, G. P. (2019). The Development of Goal Setting Theory: A Half Century Retrospective. Motivation Science, 5(2), 93–105. https://doi.org/10.1037/mot0000127

Robins, E. (2014). An instructional approach to writing SMART goals.

Scroll to Top